Post By:2014/6/9 21:11:18
关于【淮涉河畔】这个栏目名字的解释
在此之前,一直想在文版开一个栏目————收集墨城文人、文学爱好者、诗歌爱好者的作品,特别是那些难被读者读到的作品。
这些作品,有的是作者颇有名气、已经出书,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书到了今天我们难以见到;有的是作者接触网络较少,但是经年下来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篇章。无论是哪一种,作品的本身都是很值得一读的。
这些作者有的是我仰慕已久无缘得见的,有的是结为忘年之交的,但有一个共同的渊源,那便是同为墨城人。
【淮涉河畔】这个名字来自韩乃桂先生的散文《淮涉流韵》
{以下文字部分摘自先生的这篇散文:
即墨城里的这条绕城穿市回环曲折的河流不幸被人们误作为“墨水河”了,而它真正的名字叫做淮涉河,是即墨历史上一条着名的护城河和文化生活河。隋朝开皇十六年,新建的即墨城选在此处奠基,其时的淮涉河就已声名鼎鼎,日后随着即墨城的不断建设,这条河也越来越显得重要。即墨城南、西、北的高大城垣就筑在河的里岸,因此它成了一条自然护城河,每遇烽烟骤起,城门紧闭,城头旌旗猎猎,对面河岸的敌军营垒相望,中间的淮涉河真正成为了一条“汉界楚河”,双方的将帅也都把目光紧紧盯在河上打主意。到了升平年代,淮涉河的青青涟漪倒映即墨人多彩的社会生活。岸上的柳荫,河上的小舟,娉(pīng)娉的浣女,凝然独坐的钓者,桥上的过客,水中的塔影,都在淮涉河的水境中有过清晰明媚的倒影。旧社会不发达,人口也极稀少,污染也轻微,河流也特别自然可爱。春、夏、秋、冬都有极好的景致。不过,最会享用这种种旖旎秀色的自然是少数风流倜傥的骚人墨客。即墨于明清时最出产诗人,蓝田、周如锦、黄培、范炼金、黄垍(jī)、杨盐等许多诗人都曾行吟河畔,放歌长吟。淮涉河畔曾有一座淮涉寺,很明显,这是以河名寺,寺址大约在今实验学校一带,明代的本邑(yì)诗人蓝史孙有一首《淮涉寺》写的真棒,诗中有画,使人们于今相隔四百余年犹能领略到当时的淮涉风光景物。其诗曰:
山势东来翠欲流,溪声西下泛沙鸥。
孤城隐雾三春曙,危塔呼风六月秋。
僧趁晚凉依绿树,客携春酒笑红楼。
墨民未必知淮涉,唐宋朝时通越瓯。
(瓯,音 ōu)
这首诗的内涵很丰富,单是最后一句就值得我们深加探讨。按照作者所云,淮涉河在唐宋朝时很可能西流会于大沽河,后来或直通胶莱河,由墨城乘船可直达胶州湾畔的板桥镇(今胶州市)一带南北贸易的重镇,而胶州湾地处黄海的咽喉要道,可以“上顾旅顺,下趋江浙。”这样,淮涉河直达板桥镇就算是“通越瓯”了吧?蓝史孙是明末清初人,其时板桥镇的市舶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风烟中了,而元代开挖的胶莱运河也荒废日久,所以淮涉河究竟如何通越瓯,我想非有待专家认真作一番考证而不能得其详。淮涉河从唐宋流至明朝再流到清代,总体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,而局部段落也时有改道易流现象。这期间不少想有点作为、替地方百姓做点实事、好事的“父母官”也都想在淮涉河上做点文章,或筑堤御患,或建桥利民,这更增添了淮涉河的秀丽景色,沿河形成了许多的游憩景点胜地。旧有“淮涉八景”之说,胜景之胜者传有四,一曰“平沙清流”。大约在淮涉河流至今城东南一段,河面忽然开阔,流水缓缓平展,细波轻皱如鳞,河底平沙匀辅,水清见底,游浴其中,其乐融融。河流由此折而西,大约在今实验学校一带,河床陡然深狭,两岸夹峙(zhì),河底岩壑凸凹错落,水波湍激跌宕,浪花迸溅,轰鸣如雷,此谓之“锁龙泉石”。河流继续西下而转北处,岿然有堤,乃唐时县令仇源所筑,这一带堤柳垂荫,水平如镜,邑人暇日多徜徉堤上,或观景,或垂钓,此乃“高堤垂钓”也。大堤之西又一小坝,坝下岸缓水浅,捣衣声声,每于春风拂柳,柳拂春水时,更别有一番景致,谓之“淮涉春浣”。}
——生命原是一出老戏。爱,再热烈刻骨的爱,到头来,不过一场人间短梦。做梦,确是一件奇怪的事情。梦中的一切是那样的栩栩如生,历历在目,煞有其事,醒来却拥衾孤坐,怅然若失,备觉苍凉。梦里谁知身是客,不过暂恋此贪欢。曾经缱绻销魂又如何?旧事如春梦了然无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