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 By:2015/1/17 9:37:56
中华汉字是神传文字,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。古人造字时,把自己的道德标准也融入了构字之中,“字小乾坤大”,反映出古人的正统信仰、道德至上、天人合一思想。一个方块字,就是一方天地,汉字的形象呈现着宇宙乾坤的万象纷呈、蕴含着造化的神秀灵气。
关于中华文字的起源,《易经?系辞》与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有较为系统的论述:“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;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通神明之德。黄帝之史官仓颉初作书,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。其后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”指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根据河图洛书,法象天地创造了最早的文字符号。黄帝之史官仓颉仰观日、月、星、辰之势,俯视山川脉络之象,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,草木器具之形,描摹绘写,整理出文字。汉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。
汉字讲究一字传神,如“道”、“法”、“理”、“德”、“仁”等这些字,其实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字义了,经过历史积淀,它们所代表和涵盖的往往都是一个很大的概念、很广的意蕴和很深的思想。特别是同一个汉字,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语境中,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含义;更有一些汉字,即使在同一时空和同一语境中,也会兼具多种含义。就汉字本身而言,它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构成成份。因汉字是表意字,是形、音、义的结合体,以形达意,也就是见形而知意,所以每个字的产生,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。走进汉字,探索其文化奥秘,会受到哲理的启迪。以下举几个例子。
(一)“意”
意,从心从音,从心底发出的声音就是心音,本义作“志”解(《说文》),乃心之所念、所趋、所识并称之,如《春秋繁露》“心之所谓意”。其义为:志曰意,如意念、心意,又如《大学》“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”;意义、义理曰意,如《唐书》“分明是非,乃出新意”;内心、胸怀曰意,如《汉书》“宽仁爱人,意豁如也”;考虑、思念曰意,如《礼记》“意论轻重之序”;意趣、理趣曰意,如春意盎然;猜测、料想曰意,如出其不意。
每个人都有他的心声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念、念头。佛家认为人的一切善果、恶果都由意念所生,意念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休咎。人的一个起心动念,都是未来果报的因,有人因一念的诚善,就暗中蒙神赐福;有人因一念的邪恶,就明显遭天谴罚,往往不必表现于事实,而祸福已感应。此无他,善恶只在心念之间而已。为人之道,就是要能自思内省,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时时起善念,排除邪念。
如明代杨继盛在家训《谕子书》中写道:“心以思为职。或独坐时,或夜深时,念头一起,则自思曰:‘这是好念?是恶念?’若是好念,便扩充起来,必见之行;若是恶念,便禁止勿思。方行一事则思之,以为‘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?’若是合天理便行,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。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,则上天必保护你,神明必加佑你,否则,天地鬼神必不容你。”
再如《太上感应篇例证》记载的明代俞都从意念断恶修善、改变命运的例子。俞都博学多才,十八岁考取秀才,但继后他七次科考未中;生五子,四子病夭,仅余一子还丢失了;生四女,仅存其一;其妻因伤心过度哭瞎了双眼。俞都贫窘潦倒,自认无大恶,且以教书为业,于是每年岁末,必疏文向神明陈禀其遭遇不公。一次遇到灶神点化:这一切遭遇源于他意恶太重、做事专务虚名、怨天尤人,多年来并没有真诚地做过一件善事,而在私下独处时,心中却完全被贪欲、妒嫉、急功近利、希求回报、轻视他人而不自制、仇恨等恶念头所占据。然后教他要摒除各种杂念,清净心意,不图回报,不求名利,不论大小和难易,切切实实地行善,才有可能挽回天意。俞都依此力行三年后,因品德优秀被荐入太学,并考中了进士。随后又意外地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,其妻双目也复明了。
“湛湛青天不可欺,未曾举意已先知”,是说天地神明无时无地不在监察善恶,报应分明。善念,是万善之门,从这里可以走向美好的未来;恶念,是万恶之源,从这里可以跌入罪恶的深渊。人至诚的善念可以感天动地,纵使是在危难关头,也能够趋吉避凶,化险为夷。
善念是一种道德意识,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,来源于追求真理、正义和光明的崇高信念。人在世间,是好是坏?是善是恶?是福是祸?人善良本性的回归、前程的光明、真正自我生命的归宿所依,就始于人们自净其意,择善而从。有的人平时为一点个人私利去斤斤计较,而考虑自己生命归宿这么重大的事情却说成是迷信,忽略意念对人的重要影响——心灵的提升与下坠均在于意念的纯洁与染污。面对意念重要作用的事实,人们起心动念,怎可不慎呢?